新聞加味菸危害不減 勿輕易嘗試! 支持菸害防制法禁用加味菸

2024-08-09

      近年來,國人整體吸菸率逐年下降,包括青少年使用紙菸的吸菸率亦呈下降趨勢,然而,菸商為吸引青少年族群,透過在菸品中添加花果香、薄荷口味等添加物,試圖掩蓋菸草辛辣的刺激味,並推出設計新穎的造型包裝,利用誤導性訊息將產品定位為比「紙菸」更安全的選擇。甚至透過大量的開箱文及網紅傳播等新興媒體行銷手法,吸引年輕人使用。國民健康署重申,保護孩童,避免菸商干擾立場,並呼籲菸草業者停止向青少年及年輕族群提供有害健康的產品。

別讓加味菸成為青少年嘗試菸品的入門磚!

      根據國外研究文獻指出,吸菸行為通常開始於青少年至青年時期,每10個青少年吸菸者中,有8個會選擇添加風味之菸品,以減少使用菸品時的嗆辣口感1。另外,依據國民健康署110年青少年吸菸行為調查結果2也顯示,每10個青少年吸菸者中,就有4個使用加味菸(國中34.0%、高中職42.8%),特別是女生的使用比率高於男生(國中女生為57.2%,男生為20.6%;高中職女生為60.7%,男生為35.8%)。國民健康署提醒,使用加味菸品同樣會導致癌症、心血管疾病、肺部疾病等健康危害。而加味菸品的甜味和香氣容易激發青少年的興趣而接觸或誤以為較無危害而持續使用,進而導致成癮,且不易戒除,將嚴重影響青少年健康及身心發展。

拒絕加味菸 保護青少年及女性族群

      部分菸品之添加物雖然允許添加於食品中,但不代表用於菸品吸入人體也是無害的。研究證實,菸品中添加的香料在燃燒過程中會產生多環芳香烴(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3,例如常添加於菸品中產生花香味的香莢蘭醛(vanillin)一經高溫加熱便會產生苯(benzene)、萘(naphthalene)、蒽(Anthracene)等有害物質4,這些都是潛在的致癌物質。

管制加味菸 保護兒童及年輕族群免於菸害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菸草控制框架公約(FCTC)第9條、第10條實施準則建議,應限制菸草製品中加入提高可口性、具有著色性能、或可讓人感到有健康效益及能量或活力有關的組成成分。WHO最新報告4亦針對菸草與尼古丁產品提出進一步建議,呼籲各國政策制定者應禁止菸品使用任何促進吸入(inhalation facilitation)的成分,包含風味成分。國際上,如美國、歐盟各國、加拿大及巴西等國家,皆已立法禁止加味菸品。

      為保護公眾遠離尼古丁危害,菸害防制法第10條已授權中央主管機關訂定禁止菸品使用之添加物規定。衛生福利部前於112年3月預告法規草案,並接獲各界意見。經1年多來,持續蒐集國際相關管理規定及廣納各界意見,於113年8月再次預告法規草案,期望制定務實、可執行之菸品管理規範,並與國際接軌。國民健康署呼籲各界,支持菸害防制法禁用加味菸,以保護兒童及年輕族群,共創無菸新世代。

參考資料:

1.Flavored Tobacco Product Use Among US Youth Aged 12–17 Years, 2013–2014: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6467270/

2.國民健康署青少年吸菸行為調查:

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1725&pid=9931

3.Oxidative and inert pyrolysis on-line coupled to gas chromatography with mass spectrometric detection: On the pyrolysis products of tobacco additives: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1438463916302899?via%3Dihub

4.Mechanistic Kinetic Analysis of Fast Pyrolysis of Vanillin to Primary Phenols:

https://www.frontiersin.org/journals/energy-research/articles/10.3389/fenrg.2022.907505/full

5.WHO study group on tobacco product regulation: report on the scientific basis of tobacco product regulation: ninth report of a WHO study group:

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9789240079410